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7月4日下午,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期间,《大运河文化十讲》新书首发仪式在扬州新华书店举行。
大运河传媒记者采访中获悉,《大运河文化十讲》由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姜师立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是首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讲稿式图书。该书分十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带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大运河2500多年的灿烂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大运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彩浓缩”
展开剩余82%有专家说,“中国大运河”这个名词,并不是简单地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或大运河在中国,而是可以理解为中国造就了大运河,甚至大运河造就了中国。中国大运河是一部囊括了中国社会重要内容的发展史,折射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各具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及价值观念等。
那么什么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呢?在作者看来,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国大运河地区人类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是运河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运河城市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思想领域的合成。
《大运河文化十讲》从什么是中国大运河入手,在介绍了运河文化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将大运河文化分为水工文化、漕运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城市文化、非遗文化等专题,依次进行深入讲解。全书共20万字,配有200张大运河的照片及古图,既有详实的资料,又有鲜活的图表。
河流旁边,往往最先形成村落,继而发展为城市。一部浩荡的运河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城市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使得每一座运河城市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到城市的性格与气质,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烙印。在“大运河城市文化”一讲,作者介绍了多种运河城市类型,如洛阳、开封、杭州、北京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古代都城;因为大运河漕运便利、工商业繁荣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如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天津等。以扬州为例,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始,即推动着沿线商贸城市兴起和发展,最早的一段古邗沟就是伴随着邗城的修筑同时进行的,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扬州,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直到今天,扬州的城市文化“在全国都很有分量”。
而商业文化、园林文化、非遗文化等运河文化,正是在运河城镇的发展中诞生、发展、传承。如在“大运河园林文化”一讲,作者重点介绍了以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山水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退隐文人园林、兼具南秀北雄的扬州园林,大运河带来的密布水网促进了运河园林的产生,大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园林技艺的成熟,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氛围丰富了运河园林文化,运河园林集中表现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
“中国大运河是‘活’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姜师立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大运河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的精彩浓缩。”
希望为建立“运河学”提供一些帮助
作为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历史,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使大运河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姜师立一直倾力于运河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大运河百问》《中国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走大运》等20多部运河研究专著,但与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相比,他依然“感觉是在盲人摸象,找不到一种方法来呈现大运河文化的全貌。”于是有了这本《大运河文化十讲》,用“十讲”来串接运河文化,不仅能够尽可能多地涵盖大运河文化的方方面面,身为扬州大学兼职教授的他还可以“一课一讲”将其作为高校授课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就是十讲公开课。”
《大运河文化十讲》是首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讲稿式图书,在以十讲公开课形式解读大运河文化的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正在火热开展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介绍和探讨,最后还有两个附录:大运河申遗过程及遗产价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分区。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也有围绕大运河对当代人现实生活影响的思考,让读者能够在直观了解中国大运河,体验运河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运河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作用,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探索新路径。
关于大运河文化,中国文物学会原副会长、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廷皓曾说过:“目前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远远不够,大运河文化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文化带,远没有说清楚。”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不足、阐释不足、认识不足,导致大运河沿线的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定位同质化严重,远未展现出大运河应有的价值。姜师立是“运河学”的推动着和实践者,他解释,“运河学”是对中国大运河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把各相关部门学科所获得的对大运河不同侧面和各个层面的认识有机组合起来,达到对中国大运河的总体认识,这也可以成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愿这本书能给‘运河学’的建立、阐释大运河文化当代价值、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帮助。”(朱桂艳 王鹏飞)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发布于:江苏省在线配资查询,怎么找配资公司,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