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是我国古代侠客随身的兵器,更是文人墨客心照不宣的精神符号。
在诗行中,它从不是冰冷的铁器——“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藏着安邦治国的抱负;“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写满建功立业的豪情。
而以剑赠人,自春秋吴国“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的佳话传开后,更成了情谊的极致表达,象征着志趣相投的契合与生死不渝的坚守。
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侠”刘叉在送别姚秀才时,解下随身小剑相赠,还留下一首《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全诗仅二十字,没有离愁的缠绵,尽是侠气的洒脱,与那把宝剑相映成趣,成了盛唐江湖与诗坛中一段动人的注脚。
图片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唐代〕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这首诗的大意是:
这把小剑从古代传下来,最后传到了我的手里。我将这把小剑赠于你,它就象明亮的闪着寒光的古水,在我手中闪烁耀光。
在您临行前我将它赠给你,希望您好好保存它、使用它,不要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用这把剑去作无谓的争斗!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
据说刘叉少时就“任侠”,还因酒杀人,亡命而逃,倒是和鲁智深有些相仿。
但刘叉没有去当杀人放火的“花和尚”,等到朝廷大赦,就改为发愤读书,后来竟也能写的好诗。
图片
开篇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刘叉没有直接写剑的形制锋利,反而以“古时水”为喻,将冰冷的铁器写活了。
在他掌心的,仿佛不是一把剑,而是一条从远古流淌而来的长河,承载着历代侠客的信义、英雄的豪情。
这一比喻既写出了剑的古朴厚重,又暗含着剑在他心中的分量——它是有灵性、有传承的“信物”,而非伤人的利器。
掌心“流水”的触感,更将人与剑的亲密联结具象化,足见他对这把小剑的珍视。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对剑的描摹转向赠剑的嘱托。
“泻赠”二字用得极妙,既呼应了前句“流水”的比喻,又写出了他赠剑时的洒脱——没有半分迟疑,如流水奔涌般将心头珍视之物交付友人。
而“勿薄细碎仇”的叮嘱,更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刘叉并非要姚秀才用剑去争强斗狠,反而劝他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怒,不必因琐碎恩怨挥剑。
结句藏着他对友人最深的期许:剑应承载大义,而非纠缠于小仇小怨;侠者当有胸怀,方能行稳致远。
整首诗通篇以水喻剑,别具匠心,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古剑的质感,更赋予静态的剑以动态之美,构思新颖独特,别致传神。
如今我们读这首诗,依然能被那份纯粹的情谊打动。生活中或许没有佩剑相赠的仪式,但刘叉的叮嘱却依旧值得铭记:不必为细碎小事消耗自己,不必为眼前恩怨困住脚步。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在线配资查询,怎么找配资公司,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